在齐国和楚国的强大压力之下,张仪最终被魏国驱逐出境,而公孙衍则在新任魏襄王的任命下接任相邦的职位。这位卓越的政治家展现出非凡的统筹能力,他不仅成功地联合了魏、赵、韩、燕、楚五国,还将秦国西部的小国义渠也吸引入了同盟之中。公孙衍凭借这一策略,使得各国在面对强敌秦国时,团结一心,增强了彼此的合作。公元前318年,周慎靓王三年,身佩五国相印的公孙衍作为主帅,领操诸侯联军向秦国发起进攻。尽管初衷良好浩鼎中心,但在著名的函谷关,他不幸遭遇了惨痛的失败。这场出师不利的战斗使得公孙衍失去了魏襄王的信任,而在那个瞬息万变的权力游戏中,这样的信任一旦失去,无疑意味着巨大的政治危机。
尽管遭遇挫折,公孙衍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合纵思想。他意识到,若不设法防止东方诸侯再度联合,魏国将面临更大的威胁。为了重振信念,他首先从齐国请来了名将孟尝君替代自己出任魏国的相邦,然后又远赴韩国,担任韩相。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高明与果断。而此时,秦国的惠文王却并没有善罢甘休,趁机出兵攻韩,使得公孙衍面临更大的挑战。最终,公孙衍在战事中再度失败,失望之下不得不返回魏国。然而,魏国此时却调整了政策,与秦国采取了友好关系,令公孙衍的合纵战略变得一无是处,其前期所做的努力似乎化为乌有。
命运总是出人意料,没过多久,秦惠文王突然去世,新上任的秦武王在处理朝政时显得相对宽容,竟然邀请公孙衍重返秦国,担任相邦。在经历了多年离开的岁月后,公孙衍再度回到这个曾经的敌国。他带来了多项新政,包括加强对蜀地的控制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建议,赢得了秦国的重视与支持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公孙衍在秦国执政的日子也渐渐走向了尽头,最终他在秦国去世,留下了一段传奇的人生经历。
展开剩余21%与一生都在山东诸国间游说抗秦的苏秦相比,公孙衍的政治生涯显得更加多面而复杂。他不仅曾助力诸侯联手对抗秦国的侵略,还曾两度为秦国效力,身历其境,位至大良造和相邦,展现出他在权力中心游刃有余的智慧与能力。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象征,也是那个动荡时代变革与挑战的缩影,令人印象深刻,耐人寻味。公孙衍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无常,充分体现了在历史长河中,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紧密联系。
发布于:天津市谷利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